当前位置: 首页 > iso10012 >

iso10012

iso10012测量过程如何实施?

发布日期:[2020-09-27 21:17] 点击率:
  一、测量过程的概念
        1.测量过程是指: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
        在企业的此类活动中除了数字的统计活动以外,大部分都是确定量值的活动,都可以称为“测量”和“测量过程”。
 
因此,ISO10012特别说明在本标准中的“测量过程”适用于实际的测量过程(例如在设计、检测、生产和检验中的测量活动)。测量过程
 
往往是需要使用测量设备来确定量值的。因此,如果没有使用测量设备而统计或数出来的,一般可以被认为不属于测量;凡使用了测量
 
设备的,一般可以认为是属于确定量值的测量。当然,测量设备也包括一些软件。
        2.测量过程采用了“过程方法”
        把测量看成一个“过程”将有助于提高和保证测量结果的有效性。把测量活动看成一个“过程”。我们关心的不仅是
 
测量的最终结果,而且更加关心的是测量的过程,也包括“测量过程”的控制。只有把测量看成是“过程”,才能把问题控制在最开始
 
到最终的全过程中,才能从一开始到最终测量结果的全过程都加以控制从而产生最佳结果。“测量过程”的概念是把测量当作一个完
 
整的过程看待,这一过程从分析测量的依据、测量设备的溯源性和校准开始,通过必要的验证和计量人员保证,符合要求的工作场所和
 
工作条件等,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测试结果。
 
        
 
        二、测量过程的策划
        1.测量过程的策划
        为了对测量过程实施有效的管理,确保测量的结果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应对测量过程进行策划。通过策划,明确实现
 
测量过程的各个阶段和测量过程的组织管理;明确测量过程规范的要求和测量过程应识别和考虑的影响量;明确ISO10012测量体系所
 
覆盖的测量过程和控制程度等。
        (1)确定测量过程的组织管理
        在明确测量过程的任务后,应根据任务的要求明确分工、职责、权限和相互之间的接口,这是对测量过程的管理要求。
        (2)确定纳入体系管理的测量过程和控制程度
        根据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从总体上确定为确保满足这些要求所需要的测量过程清单;分析这些测量的复杂
 
程度和测量结果不正确可能产生的风险,确定对不同的测量过程所需要采取不同程度的控制方法。
        ①高度的测量过程控制包含:
        关键性的测量系统
        复杂的测量系统
        保证生产安全的测量
        由于测量结果不正确会引起后续的昂贵代价的测量
        ②非关键的简单测量,如用手动量具测量机械零件,低级别的过程控制,如,用对测量设备的一般控制程序就足够了。
        2.测量过程的识别
        (1)识别现有过程及作用。每个部门应识别本部门有哪些测量过程,顾客是谁、顾客需求是什么,过程的输入、输出及活
 
动是什么,过程的资源有哪些,过程的顺序和接口,过程的责任部门和相关部门过程的职责和权限,影响测量的关键因素,过程的特性和
 
监视要求。通过现状的调查,用过程方法来识别过程,并明确过程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的分析。应对现有过程进行分析,过程是否满足了顾客要求,过程的目标,过程构架及其业绩和能力,过程成本
 
风险和利益,过程是否增值,过程的有效性,过程文件的适用性,过程接口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过程资源信息是否得到保证、过程监视
 
和数据分析控制的有效性,通过过程分析对比,要找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现有测量过程进行评价,需要哪些改进和提高。
        3.测量过程的设计
        测量过程应设计成能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并确保能迅速检测出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1)测量过程设计应确保测量过程活动方案或计划的完善,以利于对测量过程的有效控制。
        (2)通常在《ISO10012测量管理手册》中规定测量过程设计的活动方法与步骤。
        (3)在编制ISO10012测量过程管理程序时,应在ISO10012程序中规定设计活动的具体方法和责任部门。
        (4)设计的结果可以形成ISO10012文件,通常以《测量过程项目计划书》的形式给出设计方案。
        4.确定测量过程的规范
        测量过程规范是实施测量过程的技术文件,明确测量过程规范应包括的基本内容以及在制定规范时应识别和考虑的
 
影响测量过程的各类影响量,这是对测量过程的技术要求。
        测量过程规范应包括以下内容:
        (1)测量的参数及允许的测量不确定度。
        (2)测量的频次。
        (3)测量设备及标志。
        (4)测量程序。
        (5)测量软件。
        (6)环境条件。
        (7)操作者能力。
        (8)其他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因素。
        ISO10012测量过程规范的形式可以参考有关作业指导书的内容。
        5.测定测量过程的不确定度
        应测定测量过程的各性能特性,确定测量过程是否满足预期的计量要求性能特性如测量不确定度等。测量过程的性能
 
特性主要包括:
        ——测量不确定度。
        ——稳定性。
        ——最大允许误差。
        ——重复性。
        ——复现性。
        ——操作者的技能水平。
        以及对测量过程可能是重要的其他特性。
        6.过程的有效确认
        (1)有效确认的概念
        通过提供测量过程能够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客观证据,如通过评定测量过程的不确定度,对测量过程已经满足规定的
 
预期使用要求的有效确认活动。
        (2)有效确认的时机
        对测量过程的有效确认应该在完成了对测量过程的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之后,在测量过程投入使用前进行。
        (3)有效确认的方法
        ①与其他已经确认过程的结果进行比较。
        ②与其他测量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
        ③通过对测量过程的性能特性进行评定和连续分析。
        (4)有效性确认的参加人员
        有效性确认工作应有明确测量过程预期使用要求的测量过程设计人员和测量过程的使用人员参加。相关部门所确定
 
的内容,应由计量部门统一组织进行分析论证和协调,应形成文件或记录,报最高管理者批准,作为组织建立文件的基础。
        (5)有效确认结果记录以及后续跟踪措施
        有效确认结果应保持记录,例如有效确认报告。
        如果在确认中发现问题,不能满足其预期的使用要求,应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同时应予以记录。
        7.测量过程的实施和控制
        在分析对比基础上,对测量过程进行实施。要确定需求,建立过程的质量目标和要求,明确职责分工和接口及过程顺序
 
和关系,可采用流程图、过程图进行表述,确定监视点及其控制的准则和方法,确定需要制定哪些文件和记录,如何确保资源和信息的获
 
得,如何收集数据,如何进行沟通及分析和评价过程结果的有效性,如何实施改进。
        8.将上述已识别的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
        (1)根据产品要求的极限来确定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
        如上面介绍的,在标准中对产品的外形尺寸、机械、物理、力学、声学、热学、电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工效学等特性的技
 
术要求一般用极限值[最大值和(或)最小值]表述。因此,需要根据规定的极限值来确定相应的计量要求。
        在国家标准GB/T1250《极限数值的表示方法和评定方法》的第三章“书写极限数值的一般原则”中规定:“3.1标准
 
中规定考核的以数量形式给出的指标或参数等,应当规定极限数值,它表示符合标准要求的数值范围的界限。通过给出最小极限值和(
 
或)最大极限值,或给出基本数值和极限偏差值等方式表达。”“3.2标准中极限数值的表示形式及书写位数应该适当。它的有效位数应
 
全部写出。书写位数表示的精确程度,应能保证产品或其他标准化对象的应有性能和质量,从而它也规定了为检验实际产品或其他标准
 
化对象而得到的测定值或其计算值应具有的相应精确程度。”
        由此可见,企业可以通过对顾客要求或产品标准要求中给出的指标或参数的极限数值的分析,将这些要求转化为计量
 
要求。
        有时,在标准中不仅规定了对产品的要求,而且还规定了如何评定该要求的试验方法以及对试验方法的准确度范围。
 
这时,可将此准确度范围直接转化为计量要求。
        (2)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用下述方式表示:
        计量要求可表示为:
        ——最大允许误差;
        ——允许不确定度;
        ——测量范围;
        ——稳定性;
        ——分辨力;
        ——环境条件;
        ——操作者技能要求。
        9.根据计量要求,设计测量过程要素和控制限
        测量过程设计的内容包括识别有关的过程要素和控制限,并确定和量化测量过程预期用途所要求的性能特性,使测量
 
过程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并能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
        三、控制测量过程的影响量
        1.影响量的概念
        根据影响量的定义:
        “影响量"不是被测量但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量。
        例:(1)用来测量长度的千分尺的温度;
        (2)交流电位差幅值测量中的频率;
        (3)测量人体血液样品血红蛋白浓度时的胆红素的浓度。”
        影响量不是被测量,但它对被测量的测量结果有影响。
        例如a:测量第一段长度时,该长度是被测量。但如果温度有变化,再测量某一段长度就可能测量不准确,因为该温度的
 
变化有可能造成测量设备的误差超出允许的范围,或者被测的该段长度也有可能变化,从而影响了测量结果,因此温度是影响量。
        例如b:测量交流电的电位差时,电位差幅值是被测量。但是如果由于交流电中的频率变化较大,会影响测量电位差的
 
幅值测量失准,则频率是影响量。
        例如c:测量血红蛋白浓度时,血红蛋白浓度是被测量,但是如果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有变化,就会影响血红蛋白的浓
 
度,从而影响血红蛋白测量的结果。
        2.要识别和处理影响量
        任何测量过程都会有影响量,有的影响量多,有的影响量少;有的影响量大,有的影响量小;有的影响量可以修正,有的
 
影响量无法修正;有的影响量可以控制,有的影响量无法消除等。对于每一个测量过程都要识别有哪些影响,要考虑如何对待或处理这
 
些影响量,也包括忽略一些影响量应充分考虑影响测量结果准确可靠的所有因素(影响量),包括:测量设备、测量方法(及其测量软件)、
 
环境条件、测量人员等。
        根据计量学特征,影响测量过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
        ——人员;
        ——设施和环境条件;
        ——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的确认;
        ——测量设备;
        ——测量的溯源性;
        ——抽样;
        ——检测和校准物品的处置。
        上述因素对总的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对不同的测量过程是不相同的。企业在制定测量方法和程序、培训和考核人员、
 
选择和校准所用设备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
        用我国的简称归纳起来可以表示为:(1)人;(2)机(设备);(3)料(消耗材料);(4)法(方法);(5)环(设施、环境条件);
 
(6)溯(溯源性);(7)抽(抽样);(8)样(样品处置)。
        可以用图2表示。
        3.对测量过程的影响应由计量职能部门统一归口管理
        测量过程分布在各个部门,如:产品质量的检验是一种测量过程,它归口在质量管理部门;生产过程的监控和工艺监测
 
是一种测量过程,它归口在生产部门;物料和流程性产品交接时的计量核算是一种测量过程,它归口在经营管理部门(有的企业归口在
 
计量部门);能源核算是一种测量过程,它归口在动力部门;新产品试验是一种测量过程,它归口在技术部门;环境监测是一种测量过程,
 
它归口在环保部门;生产安全监测是一种测量过程,它归口在安全管理部门等。我国企业计量职能部门以往都是只能管理各部门使用的
 
测量设备,没有职权管理这些测量过程。也就是说,这些测量过程并没有纳入测量管理体系。因为测量管理体系要求计量职能部门对测
 
量过程及其监视要实现归口管理。当然,归口管理并不等于把所有测量过程由计量职能部门直接操作(也可以将一部分重要的测量过程
 
都交由计量部门直接派人操作),归口管理测量过程是指计量职能部门归口管理测量过程的策划和设计,正确操作管理测量过程的记录
 
,测量方法,测量人员的资格、测量的环境条件,测量过程有效性的确认,测量过程的控制、监视、分析和改进等。如果企业没有实现测量
 
过程的统一归口监督管理,就没有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只是建立了计量确认体系,是一个不完善的测量管理体系。
        4.制定测量过程控制影响量的ISO10012程序文件
        (1)对测量过程的影响量应该进行控制。因为测量过程有很多影响量会影响对被测量的测量结果,有些影响量可以修
 
正,有些影响量必须加以控制,如环境条件造成的影响量,我们可以通过控制温度等影响量,减少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2)对测量过程的控制还包括采用统计控制的方法。影响测量结果准确可靠的因素很多,包括人、机、料、法、环、溯、抽、
 
样等,都会对测量不确定度产生影响。因此,采用统计控制方法对测量不确定度、算术平均值、最大最小值的差值等,通过控制限进行监
 
视和控制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3)依据控制的ISO10012程序文件进行控制。测量过程控制有很多方式,如何控制,控制的程度有多大,不同的测量过
 
程是不一样的。要根据测量过程失控后产生的风险和后果来决定控制的程度。有的过程要严格控制,有的过程可进行一般性控制。因此,
 
要制定测量控制的程序文件。按着程序文件控制就可以不因人而异,就可以保持下去,就可以保证在控制允许的范围内达到控制的目的
 
。(4)影响量对测量过程的影响应当量化。可能需要用专门实验和调查来获得或利用设备制造者提供的数据、规范和警示。
        四、确定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
        1.识别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1)识别顾客的要求
        ①产品是组织与顾客之间建立关系的纽带。顾客的要求可以从顾客对产品的要求导出。
        ②顾客对产品的要求主要是对产品的适用性要求。为了保证产品的适用性,需要规定产品的外形尺寸、机械、物理、力
 
学、声学、热学、电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工效学等特性的技术要求。产品要求一般反映在产品的标准、合同、招标书、订单等文件中。
        在国家标准GB/T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中对编制产品标准应
 
遵循的“可证实性原则”和“数值的选择”作了明确的规定。
        标准的5.3.2条款规定“标准中的要求应使用明确的数值(带有公差,或者指出最大值或最小值)表示。规范性要求的
 
数值应与只供参考的数值明确区分。不应使用诸如‘足够坚固’或‘应有足够的强度’之类的语句表述。”标准的5.4.1条款规定“对
 
于某些用途,有必要规定极限值[最大值和(或)最小值]。”此外,在该标准的附录A(规范性附录)《抽样、试验方法和检验》中对试验方
 
法的选择也作了明确的规定。在附录的A.4.1中指出“所选试验方法的准确度应能对所要评定特性值是否处在规定的公差范围内做出
 
明确的评定。”在A.4.2中指出“当考虑技术需要时,对每项试验方法应列出其相应的准确度范围。”
        (2)识别组织的要求
        ①组织的要求可能涉及在产品实现过程中所需要监视和测量的要求,例如对原材料、工艺过程参数、半成品的监视和
 
测量的要求。
        ②组织的要求也可能涉及对质量管理、经营管理、环境管理、能源管理、安全管理所需要的测量要求,例如对质量管理
 
体系所有过程的监视和测量要求、涉及组织成本和效益的测量要求等。
        (3)识别法律法规的要求
        法律法规的要求通常包括:与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法规(如涉及健康、安全、环境保护或资源合理利用)、有关质
 
量的综合法律法规(如产品质量法)和有关计量的法律法规(如《计量法》及其相关法规和规章)等。
        五、测量过程的实施和控制
        (一)在受控条件下进行测量
        测量过程应在为满足计量要求的受控条件下实现。受控条件包括:
        1.使用经计量确认合格的测量设备
        具体要求:(1)测量设备应有经过计量确认合格的状态标志;(2)测量设备应在规定的确认间隔之内;(3)测量设备的封
 
印或保护装置完好;(4)使用过程功能正常,没有发生误操作或损坏、过载情况。
        2.应用经确认有效的测量程序
        具体要求:(1)测量程序是经过审核批准的正式文件;(2)测量文件应有明显的标志;(3)使用的测量程序是现行有效的
 
版本;(4)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范围按程序文件规定的要求执行。
        3.获得所要求的信息资料
        具体要求:(1)具有与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有关的信息,包括任何限制使用和特定要求;(2)具有与测量环境要求有
 
关的信息,包括任何因环境条件变化而需要进行的修正;(3)具有与操作有关的技术资料或使用说明书;(4)测量的软件等。
        4.保持所要求的环境条件
        具体要求:(1)测量过程的环境条件应符合测量程序规定的要求;(2)如果测量程序有要求,应按规定的要求监视和记
 
录环境条件;(3)如果测量程序有要求,应根据环境条件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
        5.使用具备能力的人员
        具体要求:(1)测量过程的操作人员应通过培训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并经过考核被批准后上岗从事测量工作;(2)
 
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测量过程程序的规定实施测量。
        6.合适的结果报告方式
        具体要求:(1)结果报告的格式应符合测量程序规定的要求;(2)结果报告的内容应全面、准确、客观;(3)结果报告应在
 
测量工作中完成;(4)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才能允许生产、修改、出具报告。以上条件都分别在相关的章节中作了详细规定。
        (二)测量过程实施控制的意义
        1.对测量过程实施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充分保证测量过程是在要求的不确定度限值之内进行,以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
 
结果,而且通过实施监视能确保迅速地检测出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2.为什么要进行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是将测量作为一个过程来考虑,通过由测量过程获得的数据采取控制措施,使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连续保持
 
在规定的技术要求之内。测量过程控制是对测量设备校准或计量检定的补充,必要时可结合使用,以确保测量的质量。一般情况下,溯源
 
可以满足测量设备(含计量标准)量值统一、准确的要求,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在两次校准的间隔期内,不能完全保证测量设备或计量标准的不确定度不变。由于校准周期是凭经验确定的,虽然
 
大多数仪器设备能保证其质量,但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偶然保障或由于预想不到的因素使准确度下降。如果用这样的设备进行测量,
 
实际上测量的质量是没有保障的。
        (2)校准(或检定)通常是把测量设备或计量标准从使用单位运到计量实验室进行校准(或检定),不可避免地会有个别
 
情况发生,在仪器设备经过运输回到使用单位时,如果已经发生了变化,引起失准,则使用这样的设备进行测量必然会产生错误的结果。
        (3)虽然对测量的各要素分别进行了考核,如测量标准经过考核,仪器设备都有校准证书,人员已持证上岗,有成文的
 
作业指导书和相应的国家标准或检定规程等,但在实际测量中,还可能由于测量系统连接不当,操作人员思想不集中等原因,即使所用
 
仪器的准确度等级很高,也可能会给出不正确的数据。
        (4)作为抽查,也是质量控制的一种方式,它是以过程结果为对象的活动;现在要强调的质量控制,
        是在这种抽查之外,再增加过程控制的另一种方式,它是以可以影响或左右测量过程结果的因素为处置对象的活动。
 
它遵循“质量是在过程中制造出来的”这个预防为主的原则,过程的每个节点都可能会出现差错,关键是能迅速检索出来,并反馈上来
 
加以纠正。在实施过程管理时利用控制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控制图进行过程管理,寻求统计控制状态,要确定作业条件,进而
 
获得可预测的一些质量过程,称为可预测过程,建立可预测过程就是要切实形成在过程中制造质量的体制。
        (5)过程控制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它能发现存在于测量和计量确认过程中的质量规律,提出能够说明质量的概念,提供
 
能够保证测量报告/校准证书质量的管理方法。它也是一门系统科学,要求各部门的工作协调一致。它所进行的一切活动的目的,归根到
 
底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为客户提供准确、可靠的高质量报告/证书,提供优质服务。目前,国内保证报告/证书质量的方法,大多数还是
 
对报告/证书的复核和批准,它的作用主要是“把关”。这种方法对于防止不合格的报告/证书交付给客户是完全必要的,这是实验室质
 
量管理工作最起码、最基本的职责,必须继续坚持。但是应该看到,光靠“把关”毕竟是被动的,只能等报告/证书编制好再来判别其好
 
坏,如果出现问题,也已造成,无可挽回。因此把保证报告/证书质量的重点放在检查上,质量问题还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所以,在加
 
强检查的同时,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在测量和校准过程中就要防止不符合因素的产生。
        日常影响报告/证书质量的原因,不外来自人员(对标准/规程的了解深度,操作的熟练水平,是否经过培训等)、设备(
 
检测设备、计量标准的准确度等级,日常维护保养状态等)、溯源(设备是否定期校准,是否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等)、方法(标准/规程的
 
采用、作业指导书的制定、方法的确认等)、环境(测量场所、能源、照明、采暖、通风等)等5个方面。这些因素在测量和校准过程中同时对
 
报告/证书的质量发生影响,它们对报告/证书质量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质量的制造过程。报告/证书有个质量问题,同样测量和校准过程
 
也有个质量问题。报告/证书的质量取决于过程的质量。尽管有多种多样影响报告/证书质量的因素,然而在测量和校准过程中还是有规
 
律可循的,发现和利用这些规律,从而把其管理工作从事后把关转移到事前过程的质量控制上来是预防为主的质量管理的核心。过程控
 
制强调把过程的诸因素用控制图等方法控制起来,掌握问题的全貌,了解薄弱环节之所在,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报告/证
 
书质量的稳定可靠。
        (三)测量过程控制的方法
        1.概述
        测量过程控制是指“使过程处于受控状态所采取的控制技术和活动”。而“受控状态”是指对影响过程质量的所有
 
因素,包括人员、环境、设备、计量溯源、检测方法等,即对资源和活动加以控制,达到减少和消除质量问题的目的。对测量过程实施控制
 
的主要方法有:
        (1)简单控制方法:利用相同或不相同的方法进行重复测量;对保留的物品进行再测量;分析一个物品不同特性结果的
 
相关性;对测量过程中使用的测量设备进行抽样检查;对测量过程的环境条件进行监测;对测量人员的工作实施监督检查等。
        (2)复杂的控制方法:利用核查标准和控制图,采用统计技术对测量过程的全部要素按规定的程序和时间间隔实施测
 
量过程控制。
        (3)无论是简单的控制还是复杂的控制都应制定控制程序,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间间隔进行,控制的结果和采取的
 
纠正措施应形成文件,以证明测量过程持续满足文件的要求。
        (4)测量过程控制方法的选择原则
        控制方法和控制限的选择要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引起的风险相称。例如,高级别的测量过程控制对那些包含有严格
 
要求的或复杂环节的测量过程,对保证生产安全的测量过程及由于测量结果的不正确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测量来说是合适的。而对于
 
一些非关键零部件的简单测量,最简单的过程控制就足够了。
        2.利用控制图进行过程控制
        (1)过程控制起到“预防为主”的作用
        过程控制就是把报告/证书或过程质量保持在要求的界限之内的质量控制。控制图技术是运用数理统计原理,以过程
 
的某一质量特性绘出“控制图”,从而评估和监视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把质量管理工作做到测量的过程之中,起到“预防为主
 
”的作用。质量控制中要控制的是影响质量特性值的均值、差错率、及时率,是对影响量的控制,希望它们能稳定地达到期望的状态。然
 
而,影响过程的因素又是错综复杂的,其中尚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因此要确定控制程序,把质量特性值作为控制量直接纳入闭环控
 
制中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根据已掌握的技术经验来规定操作条件,仅就几个参数进行自动控制或人工调节,那么作为过程结果的质
 
量特性值,其条件往往处于不满足状态。为使质量特性值能接近应满足的状态,从而进行过程控制,往往要利用诸如概率分布、相关与回
 
归、抽样方案、估计与检验,特别是应用控制图检出异常,进行追查,判明与消除异常原因等这样一些方法。
        使用控制图控制与一般控制论讲的自动化控制在原理上是不同的,自动化控制是闭环控制的一种代表,往往把温度、
 
湿度、电压这样一些被测参数按照所需的数值进行控制。如,环境监控就属于此类,它不是对作为过程输出的质量特性值进行直接控制。
 
用控制图所进行的控制,是以偶然原因形成的波动作为依据,通过检出异常原因所导致的波动,进而判明并消除异常原因,即以影响量
 
作为被控制量,根据控制量的变动来检出异常,并查明与消除异常原因。此时的控制,与控制量对应的操作量是未知的,这正是过程控制
 
与闭环控制的不同之处,利用控制图进行过程控制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过程控制是对一个分布进行控制的,一般分布
 
都具有向某个数值集中且又在此数值两旁分散开来的趋势,故可用均值反映集中的特性,而用标准偏差表示相互分散的程度。
        (2)测量过程的统计规律
        统计技术是通过有关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从而对研究的对象加深认识,并做出一定结论的方法和理论。它研究的是
 
群体现象的数量特征与规律性。客观世界十分复杂,但根据其不同的性质加以分类就形成各种群体,在统计学中把所研究的某类客观现
 
象的群体称作总体,所以统计学所研究的是总体的数量特征及其分布的规律性。总体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在数量特征上又受
 
必然和偶然两种因素支配,必然因素反映了该总体的特征,但由于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又是有差异的,如何通过这些个体的差异来描述和
 
推断总体的特征就产生了统计学。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我们是从事测量和校准工作的,可以说整天都在和数据打交道,社会上的方方面面也要利用这些测量数据为其服务,
 
数据更是从事质量管理的基础,所以不论是ISO10012认证,还是其他认可,在相关标准和导则中都要求充分运用数理统计技术,进行内
 
部质量控制。为此,我们就应该懂得怎样对数据进行整理、归纳,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一组观测数据中,我们期望得到的是测量结果
 
——真值,它反映了测量过程必然因素的特征,而每一观测值与真值的差异则是偶然因素影响的结果,观测值与真值之差就是误差。误
 
差是一个客观存在,但由于真值是未知的,所以误差也是未知的,我们只能给出它们的估计值。为了得到测量过程的必然和偶然因素的
 
影响结果,先要给出两个概念:
        ①波动。我们日常都有这样的经验,即使按照同样的标准(或规程),遵守同样的操作规范,由同一操作者用同一台测量
 
设备(或计量标准)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其测量结果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将代表质量变动的数据,按检测时间顺序绘制到图上,就可看
 
出它们是上下波动的,这就是检测质量的第一条客观规律。它是由于测量不完善或人们对被测量及影响量的认识不足而造成的。
        ②分布。测量质量若不从测量时间的先后顺序去分析,而是从测量的全部数据,即总体上来看,就会发现数据是分布在
 
不同数值之上的,但是它们多数向某一个数值集中,而又同时在这个数值的两旁分散开,这就是测量质量的第二条规律。
        集中又分散的情况绘出图来就是频数分布图,有了频数分布就很容易画出直方图,它使得次数分配的数量规律性更直
 
观、更形象。直方图就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横轴表示分组的标志,用纵轴或直方条形的高度表示各组的次数或频率(如图5所示)。
        波动和分布是描述质量特征统计现象的两个方面。波动与分布的关系可用图6所示。
        如果观测次数很多,组间间隔Δx很小,所绘直方图就形成一条平滑的曲线,不同客观事物有不同的数量规律性,因而
 
也就形成一条平滑的曲线,即次数曲线,不同客观事物有不同的数量规律性,因而也就形成了形状不同的次数曲线,在测量领域中,最常
 
见的是正态分布曲线(亦称钟形曲线)或将高次数分配曲线图画出来,我们对该组数据的变化规律就有了直观的了解。
        (四)测量过程的记录
        测量过程应形成完整、准确和真实的测量记录,并按规定的要求保存记录以证明测量过程符合规定的要求。
        1.测量过程记录的内容
        测量过程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
        (1)执行测量过程的完整描述,包括所用的全部要素(例如操作者、测量设备、核查标准)和相关的操作条件。
        (2)从测量过程控制系统获得的有关数据,包括有关测量不确定度信息。
        (3)根据测量过程控制数据的结果而采取的措施。
        (4)进行测量过程控制活动的日期。
        (5)有关测量过程验证文件的标志。
        (6)负责提供记录信息的人员标志。
        (7)人员的能力包括测量过程要求的能力和实际具备的能力。
        2.测量过程记录的管理
        (1)只有被授权的人员才允许产生、修改、出具和删改记录。
        (2)应按照记录管理程序的规定管理记录,以确保记录的标志、储存、保护、检索和处置。
        (3)按规定的保存期限保存ISO10012记录。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鞍山ISO10012认证如何进行?
Online customer Service Software
Online Customer service System